章节考点精讲——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38)
第六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的护理
(二)急性心肌梗死
3.辅助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意义的辅助检查。
(l)心电图特征性改变:病理性Q波(宽而深),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T波倒置。
(2)心电图动态性改变:抬高ST段可在数日至2周内逐渐回到基线水平,T波倒置加深,呈冠状T波,逐渐变浅、平坦,部分可恢复直立;病理性Q波永久遗留。
(3)心电图定位诊断:Vl、V2、V3导联示前间壁心肌梗死,V1—V5导联示广泛前壁心肌梗死,I、aVL导联示高侧壁心肌梗死,Ⅱ、Ⅲ、aVF导联示下壁心肌梗死。
(4)血清心肌蛋白及心肌酶测定:主要有肌红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c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磷酸激酶(CP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其中,CPK是出现最早、恢复最早的酶,也是最早发生变化的、急性心肌梗死特有的酶。
①肌红蛋白: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优于CK-MB,但特异性不强。其在心肌梗死发病后30分钟至2小时升高,12小时内达高峰,24~48小时恢复正常。
②cTnT: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确定性标志物,特异性高。
③cTnI:与cTnT相比,具有较低的灵敏度和较高的特异性。
④CPK及CK-MB:3~8小时增高,10~30小时达峰值,恢复正常时间为CPK3~4天,CK-MB2~4天。CK-MB与CPK相比,高峰出现早,恢复也较早,CK-MB早期诊断的灵敏度明显高于CPK。CK-MB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极高,常用于判断溶栓是否成功。
(5)其他:可有反应性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C反应蛋白,增高,血沉增快。
想了解更多执业护士资格证相关信息请访问中国教育在线护士资格证频道。
收起
执业护士 报名
执业护士 条件
执业护士 考试
执业护士 科目
执业护士 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