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考点精讲——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29)
第五节 高血压病人的护理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的持续升高,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绝大多数病人的原发性高血压的原因不明,称为原发性高血压。约5%的病人血压升高是继发某些疾病基础之上的症状,称为继发性高血压,如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等疾病时出现高血压。这里主要论述原发性高血压。
依据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分类水平和定义见表。
注: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1.病因与发病机制
原发性高血压系指病因未明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诊断标准,即在非药物状态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测量3次非同日血压均符合上述标准,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l)病因:目前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后天环境因素作用,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可能的原因有遗传因素、年龄增大、脑力活动过度、环境因素、摄入过量钠盐及肥胖等。
(2)危险因素:①年龄,男>55岁,女>65岁。②胆固醇>6.5mmol/L。③家族有早发的心血管病史。④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⑤吸烟。⑥其他,如肥胖、口服避孕药、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HDL)下降、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缺乏体力活动、体重指数>28kg/m2等。
(3)发病机制:影响血压的因素众多,从血流动力学角度,主要决定于心排血量及体循环的外周血管阻力。高血压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主要是总外周阻力增高,心脏后负荷加重。主要发病机制如下:①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在高血压发病中占主导地位,机制为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亢进,儿茶酚胺分泌增加使心排血量和外周血管阻力增加。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管紧张素Ⅱ直接收缩小动脉,使血压增高。③内分泌因素:肾上腺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引起外周小血管收缩。④血管内皮功能异常。⑤胰岛素抵抗。
想了解更多执业护士资格证相关信息请访问中国教育在线护士资格证频道。
收起
执业护士 报名
执业护士 条件
执业护士 考试
执业护士 科目
执业护士 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