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临床执业医师备考复习——过敏性紫癜
1.发病机制
蛋白质及其他大分子致敏原作为抗原,引起全身血管炎症反应,除见于皮肤、黏膜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外,还可累及肠道、肾和关节腔等部位小血管。
小分子致敏原作为半抗原,与体内某些蛋白质结合构成抗原,引起血管炎症反应。
2.临床表现
(1)单纯型(紫癜型)是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局限于四肢,先发生于下肢、臀部,踝关节部位最明显,可有轻度痒感。紫癜常有成批反复发生、对称分布等特点,可同时伴有皮肤水肿、荨麻疹。
(2)腹型:除了皮肤紫癜外,还有一些消化道症状和体征,如恶心、呕吐、腹泻、便血、腹痛等。其中腹痛最为常见,常为阵发性绞痛。
(3)关节型:除了皮肤紫癜外还有一些关节肿胀疼痛,呈游走性、反复性。
(4)肾型是在皮肤紫癜基础上,出现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
(5)混合型是在皮肤紫癜的基础上合并两项或以上其他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半数以上阳性。
尿常规检查:肾型或合并肾型表现的混合型可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粪常规和隐血试验:腹型或合并腹型表现的混合型可见红细胞,隐血可阳性。
血小板计数、功能及凝血相关检查:除BT可能延长外,其他均为正常。
肾功能检查:肾型或合并肾型表现的混合型,可能有肾功能受损。
收起
执业医师报名
执业医师条件
执业医师考试
执业医师科目
执业医师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