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口腔执业助理医师考点复习——种植体周围组织疾病的治疗原则及表现
治疗原则
1.初期治疗
去除病因有菌斑、牙石沉积的种植体,周围粘膜探诊出血阳性,无溢脓,探诊深度≦4mm,应进行机械除菌斑治疗。机械清除天然牙及种义齿各个部分如种植颈、种植基台、上部结构龈面等处的菌斑、牙石。必须用塑料器械或与种植体同样硬度的钛刮治器,使牙石碎裂,用橡皮杯和抛光膏抛光种植体表面以清除菌斑。由于钛种植体表面易磨损,传统的金属刮治器不能用于种植体,他们会损伤钛表面,形成粗糙面,促进菌斑沉积。
如果负载过重,则应除去过重的咬合负荷。
氯已定的应用在探诊出血阳性,探诊深度4-5mm,有或无溢脓的种植体部位,除机械治疗外,还应使用氯己定治疗。每日用0.12%-0.2%的氯己定含漱,种植体周袋部位用0.2%-0.5%的氯己定龈下冲洗,活在感染部位局部应用0.2%氯己定凝胶。一般需3-4周的抗菌剂治疗,可获得治疗效果。
抗生素治疗在探诊出血阳性,探诊深度6mm,有或无溢脓,并有X线片显示骨吸收的种植体部位,在机械治疗和应用氯己定后,还必须使用抗生素——甲硝唑或替硝唑全身给药,也可局部使用控释抗生素。
2.手术治疗
初期治疗成功地控制炎症后,有些病例可以进一步作手术治疗。手术可分为切除性和再生性。前者使袋变浅,修整骨外形,清除种植体表面的菌斑牙石使之光洁;而再生性手术除上述目的外,还在于使种植体周围的骨有再生。
表现
根据炎症累及范围分为两类: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和种植体周围炎。
1.种植体周围黏膜炎(periimplant mucositis)
1)病变局限于牙龈粘膜,不累及骨组织,类似牙龈炎。
2)主要是由于口腔卫生不良,菌斑刺激导致。
3)适当的治疗能使病变逆转。
4)临床表现为种植体周围粘膜红肿,探针出血甚至溢浓,但不伴骨吸收,其中有一类特殊表现为“增生性黏膜炎”。是由于上部结构长期覆盖或压迫软组织,两者没有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利清洁,造成局部卫生状况不良,产生软组织增生性炎症。
2.种植体周围炎(periimplantitis)
病变已突破屏障累及骨组织,类似牙周炎。
主要是由于菌斑聚集或伴有咬合负载过重等。
适当的治疗可制止进一步骨吸收。
除了粘膜表现外,还有种植体周围袋的形成、溢脓和瘘管形成、骨吸收甚至种植体松动等表现。由于种植体周组织的防御能力较弱,炎症进展比牙周炎快,往往在数月内造成种植体松动。
骨吸收分期
根据X线片显示的骨组织破坏的严重程度,将骨吸收分为四期。
Ⅰ期:骨中度水平吸收伴轻度垂直吸收;
Ⅱ期:中到重度水平吸收伴轻度垂直吸收;
Ⅲ期:轻到中度水平吸收伴重度环状骨袋病损;
Ⅳ期:中到重度水平吸收伴重度环状骨袋病损,且种植体的颊侧和(或)舌侧骨壁完全丧失。
收起
报名
条件
考试
科目
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