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考点精讲——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23)
第六节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三)消毒和灭菌的种类与方法
2.化学消毒灭菌方法
(4)常用化学消毒剂及其使用注意事项
①戊二醛:2%溶液用于浸泡金属器械及内镜等,消毒30~60分钟,灭菌需1O小时。每周过滤1次,每2周更换1次消毒液;灭菌效果受pH影响大,浸泡医疗器械时用碳酸氢钠调节pH至7.5~8.3;但强化酸性戊二醛,直接配成所需浓度使用即可,不需碱化;灭菌后的物品在使用前用无菌蒸馏水冲洗;因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对眼睛刺激性较大,应注意防护。
②过氧乙酸:对金属类物品有腐蚀性,对纺织品有漂白作用;易分解而降低杀菌力,应现配现用。配制时忌与碱或有机物相混合;浓溶液有刺激性和腐蚀性,配制时要戴口罩和橡胶手套;在避光、阴凉处密闭存放,防高温引起爆炸。0.2%过氧乙酸溶液用于皮肤消毒;0.02%溶液用于黏膜冲洗;0.2%~0.4%溶液用于环境喷洒;0.2%~1%溶液用于浸泡消毒,时间30~60分钟。
③37%~40%的甲醛溶液(福尔马林):适用于易腐蚀,对湿热敏感的物品的消毒灭菌。器械与衣物的消毒、灭菌必须在消毒柜中进行;加入的氧化剂是高锰酸钾,蒸汽穿透力弱,器械、衣物消毒时应该充分暴露;温度、湿度对消毒效果影响较大,因此要求室温在18℃以上,相对湿度在70%以上;对人体有一定刺激性和毒性,故使用时应注意防护。
④环氧乙烷:适用于光学仪器、电子仪器、医疗器械、书本、皮毛、棉、化纤、塑料、金属、木、陶瓷、橡胶制品及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等。环氧乙烷易燃易爆,具有一定毒性,故要严格遵守操作程序,操作
人员须持证上岗。存放在阴凉通风、无火源及明火处,储存温度应低于40℃,以防爆炸。灭菌后的物品,须清除环氧乙烷残量后方可使用。
⑤含氯消毒剂:常用的有漂白粉、漂白粉精、液氯、次氯酸钠及84消毒液。含有效氯0.2%的消毒液浸泡被乙肝病毒、结核杆菌、细菌芽胞污染的物品需30分钟。在密闭容器内,置于阴凉、干燥、通风处,以减少有效氯的丢失;配制溶液的性质不稳定,应现配现用。配制溶液时应按测定的有效氯含量计算校正后取量;对物品有腐蚀和漂白作用,不宜用于金属制品、有色织物及油漆家具的消毒;消毒后的物品应及时用清水冲洗干净;要定时更换消毒液。排泄物的消毒:排泄物5份加含氯消毒剂l份搅拌,放置2~6小时。
⑥过氧化氢:适用于外科冲洗伤口、漱口;不耐热的塑料用品、餐具、服装等消毒。3%过氧化氢消毒时间为30分钟。稀释液不稳定,应现用现配。存放于阴凉、通风处。对金属和有色织物有漂白作用。因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对眼睛刺激性较大,应注意防护。被血液或脓液污染的物品,应适当延长消毒时间。
⑦碘酊:对伤口及黏朦有刺激性,使用时应注意碘酊浓度及创面情况;有机物(如血、脓)存在可降低杀菌效果;碘酊中的碘在室温下可挥发,应密闭保存;对金属有腐蚀性,不能用于浸泡金属器械;皮肤对碘过敏者禁用。2%用于注射部位、手术、创面周围皮肤消毒,1分钟后用75%乙醇脱碘。
⑧乙醇:70%溶液用于消毒皮肤、浸泡锐利金属器械及温度计。消毒用的浓度切勿超过80%。浓度过高或过低均影响杀菌效果;不适用于手术器械灭菌,因为不能杀灭芽胞;易燃、易挥发,需加盖保存,置于避火处,并定期测定溶液浓度;有刺激性,不宜用作黏膜及创面的消毒。
⑨碘伏:主要用于皮肤和黏膜的消毒。0.5%~2%溶液用于擦拭消毒部位,0.05%溶液用于冲洗伤口黏膜和阴道黏膜。碘伏稀释后稳定性差,应现配现用;应放在阴凉处,避光、密闭保存;有机物(如血、脓)存在可降低杀菌效果;对二价金属有腐蚀性,不宜用作相应金属制品的消毒。
⑩氯己定:又名洗必泰,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切勿与肥皂、洗衣粉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混用;有机物(如血、脓)存在可降低杀菌效果。冲洗脓血过多的创面时,应尽量先除去脓血,并延长冲洗时间。
11苯扎溴铵:又称新洁尔灭,0.05%溶液用于黏膜消毒,0.1%溶渡用于皮肤消毒、浸泡金属器械(加入0.5%亚硝酸钠防锈)。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切勿与肥皂、洗衣粉等阴离子表而活性剂混用。
想了解更多执业护士资格证相关信息请访问中国教育在线护士资格证频道。
收起
执业护士 报名
执业护士 条件
执业护士 考试
执业护士 科目
执业护士 问答